文言文文本阅读

报错
【试题ID=2178086】
上传用户:779******3@qq.com|日期:2019/9/15|题型分类: 文言文文本阅读

阅读《烛之武退秦师》的这段,完成下列小题。

夜缒而出,见秦伯,曰:“秦、晋围郑,郑既知亡矣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。越国以鄙远,君知其难也,焉用亡郑以陪邻?邻之厚,君之薄也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,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,君亦无所害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,许君焦、瑕,朝济而夕设版焉,君之所知也。夫晋,何厌之有?既东封郑,又欲肆其西封,若不阙秦,将焉取之?阙秦以利晋,唯君图之。”秦伯说,与郑人盟。使杞子、逢孙、杨孙戍之,乃还。

子犯请击之。公曰:“不可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与,不知;以乱易整,不武。吾其还也。”亦去之。

14. 下列词语中“济”字的意义和“朝济而夕设版焉”中的“济”相同的一项是(   )

A. 同舟共济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. 济世安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C. 贩灾济贫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. 无济于事

15. 对下列各何中“之”字用法归类正确的项是(   )

①邻之厚,君之薄也  ②若不阙泰,将焉取之  ③亦去之  ④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  ⑤阙秦以利晋,唯君图之 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  ⑦使杞子、逢孙、杨孙戍之

A. ①④⑥/②③/⑤⑦

B. ①②/③④⑤⑥/⑦

C. ①②⑤/③④⑦/⑥

D. ①④/②③⑤⑦/⑥

16. 下列对文段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的项一是(  )

A. 烛之武始终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,经过反复哀求,终于让秦国答应退兵。

B. 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,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,但事后反悔,这也是秦伯最终退兵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C. 秦晋势均力故,因为秦与郑结盟,使晋国处于进退两难之地,晋文公经过缜密的分析不得不退兵。

D. 《左传》《公羊传》《东周列国传》都是为解说《春秋》而作的,称为“春秋三传。”

17.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
(1)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。

(2)且君尝为晋军赐矣,许君焦、瑕,朝济而夕设版焉,君之所知也。

浏览量:655次    难度系数:          

解答

  • 试题解析

    14. A    15. D    16. C   

    17. (1)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, 我又怎敢用亡郑这件事来烦劳您呢?

    (2)况且,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,他也曾答应把焦、瑕二邑割让给您。然而,他早上渡河归晋,晚上就筑城拒秦,这是您知道的。

    【14题详解】

   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。能力层级为理解B。解答此类题目,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,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,然后审清题干,逐项对比。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,要联系原句来理解,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。另外,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,比如古今异义词、一词多义、通假字、词类活用等,尽量做到解释准确、恰当。本题题干中:济,渡河。A项,渡河。BC项,救济、帮助。D项,(对事情)有益。故答案为A

    【15题详解】

   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需要平时积累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,熟练掌握它们的分类,然后审清题干要求,逐项比对,得出答案。本题考查“之”字用法。①④是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;②③⑤⑦都是代词,②代指晋国想得到的土地,⑤代指这件事,③⑦代指郑国;⑥是结构助词,的。故答案为D。

    【16题详解】

  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,即选出“正确”还是“错误”的一项,然后依据人名、地名、官名、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,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。本题A项“经过反复哀求”错,烛之武是为秦王分析了厉害关系,打动了秦王,且态度不卑不亢,并未反复哀求。B项“晋文公”错,应是晋惠公。D项“《东周列国传》”错,应是《谷粱传》。故答案为C。

    【17题详解】

  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。翻译时以直译为主,意译为辅,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,注意重点实词、虚词、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,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,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,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,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。(1)亡,灭亡;有益于君,介词结构后置;敢,怎么敢,冒昧的;执事,对对方的尊称,您。(2)赐,动词作名词,恩惠;许,答应;济,渡河;设版,筑城,修筑防御工事。

    【点睛】文言文语句翻译,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,即人名、地名、官职等;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,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,一般为直译。文言文的翻译,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、组词、保留、省略。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“替换”,翻译为没有查处;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“组词”;对特殊的地名、人名等要“保留”;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“省略”其中一个,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。

相关试题推荐

点评试题

 
  • 评分:

    试题评分不能为空

    难度:

    试题难度不能为空
  • 至少要输5~1000个字符

我的试题篮

清空
返回顶部